上一篇: 機器人將會有多種款式
下一篇: 沒有了
第二個例子揭示了人對安全的看法一旦改變,就能降低意外事故的發(fā)生率。我們稱這為“自然安全”,因為它依賴于人的行為,而不是安全警告、安全信號或安全設備之類。
哪一個機場的意外事故比較少?是那種平坦的、視線良好、氣候溫和的“容易起降”的機場[如亞利桑那州的圖森(Tucson)機場],還是附近有山,多風、不易起降的“危險的”機場[如加州的圣迭戈(San Diego)或香港機場]?答案是——危險的機場。為什么?因為在危險的機場起飛和降落時,飛行員比較警覺、專注和小心。一個打算在圖森機場 [8] 降落但差點出事的駕駛員在他給NASA的意外事故自愿報告系統(tǒng)中描述到“視野清晰,天氣溫和的起降條件讓他們過分自信”。(幸虧因為防撞系統(tǒng)及時警告了飛行員,得以避免了一場災難。還記得在第二章開始的第一個例子里,飛機向飛行員說“拉升,拉升”嗎?就是這個系統(tǒng)救了他們。)對于安全問題的判斷在感覺上和實際上存在差別,此原理也同樣適用于汽車交通安全方面。有一本雜志在報道荷蘭交通安全工程師漢斯·蒙德門(Hans Monderman)時,其副標題說出了這個要點:“讓駕駛看起來更危險 [9] ,反而可以使開車更安全。”
人們對自己將要承擔的風險的主觀判斷會大大影響他們的行為。很多人害怕坐飛機,但不懼怕坐車,或者在車里被雷電擊中。其實,坐在車里,不管是駕駛者或是乘客,比乘坐民航客機更加危險。關于雷擊,全美國于2006年被雷電擊斃的約有五十人,而因民航空難死亡的乘客只有三個??梢娮w機比大雷雨時出門更加安全。研究主觀認定危險的心理學家發(fā)現(xiàn),把一項活動設計得更安全,經常不會改變意外事故的發(fā)生率。這個奇怪的結論導致一個假設,就是“風險補償”(risk compensation),它的意思是當改變一項活動使它看起來比較安全后,人們就傾向于做更危險的事,但由于兩者互相抵消,事故率仍然保持不變。
因此,汽車加裝安全帶,摩托車騎手戴安全帽,美式足球制服加添保護墊,滑雪的人穿更高、更合腳的高筒鞋,汽車裝備防滑剎車系統(tǒng)、穩(wěn)定控制系統(tǒng)等,改變了人的行為,結果意外事故發(fā)生率還是一樣的。同樣的原理甚至于應用到保險業(yè):人們如果投保了盜竊險,他們對自己的私有財物就不那么上心了。森林看守員和登山者發(fā)現(xiàn),設立救護隊的方式增加了敢于冒險的登山者的數(shù)量,因為他們相信萬一發(fā)生危險,有人會救他們。“風險穩(wěn)態(tài)”(risk homeostasis) [10] 是研究安全的文獻里用于這種現(xiàn)象的科學術語。這里的“穩(wěn)態(tài)”(homeostasis),意指一個系統(tǒng)傾向于維持穩(wěn)定的平衡狀態(tài)的科學術語,在這里則是指一種持續(xù)的安全狀況。根據(jù)這個假設,如果把環(huán)境設計得看起來安全一點,開車的人就會從事更冒險的行為,結果,實際的安全程度還是一樣。自從這個論點在20世紀20年代由荷蘭的心理學家吉拉德·威爾德(Gerald Wilde)提出后,引起了爭論。爭論的要點是在于這現(xiàn)象的原因和程度,而對于現(xiàn)象本身的真實性沒有質疑。所以,何不把這種現(xiàn)象反過來加以利用呢?為何不把東西設計得看起來比實際的更危險,以達到安全的效果?
假設,我們把交通安全設施拆除,不再有紅綠燈、“停車”標志、人行道斑馬線、寬廣的街道或特定的自行車道。反之,我們設置環(huán)島,減少街道寬度。這個構想好像非常瘋狂,而且違反常識。可是,這就是荷蘭交通工程師 [11] 漢斯·蒙德門對都市交通設計的主張。贊成這個主張的人 [12] 把這方法稱為“共享空間” [13] (Shared Space),并已經把這方法成功地用在歐洲的幾個城市:丹麥的艾比(Ejby)、英國的伊普斯威奇(Ipswich)、比利時的奧斯坦德(Ostende)以及荷蘭的馬金甲(Makkinga)和德拉赫滕(Drachten)。這種思維并不改變高速公路對交通信號和交通規(guī)則的需要,但在小城市,或者大城市的特定區(qū)域,適合這個方法。這方面的工作者報告說在英國倫敦“共享空間的原理已應用到重新設計繁忙的購物街:肯辛頓主街(Kensington High Street)。由于效果良好(路面意外事故下降了40%),市議會計劃把共享空間的原理也應用到展覽路(Exhibition Road)——這是倫敦最重要的博物館區(qū)的中心大道”。以下是他們對此的解釋。
共享空間,是公共空間設計的一個新方法,已經受到廣泛注意。它最令人贊嘆的性質是不使用傳統(tǒng)的交通管制方法,像交通信號、道路標志、減速帶和護欄,而是混合車流。“共享空間希望人們對‘他們’的公共空間負起責任,決定他們需要什么樣的公共空間以及在這空間內應該有什么樣的行為表現(xiàn)。”共享空間專家團隊的主管漢斯·蒙德門說:“交通信號已不再規(guī)范交通,現(xiàn)在是人在管理交通。重點就在這里。使用道路的人必須考慮到其他使用者,回到以前每日遵行的良好舉止行為。經驗告訴我們,此方法的另一個優(yōu)點是減少了道路交通事故。”
逆向使用“風險補償”觀念是個不易采納行使的政策,需要依賴市政當局的勇氣。雖然它也許可以減少交通事故中整體的意外和死亡,可是不能完全避免車禍。只需發(fā)生一宗致命車禍,焦慮的市民便會爭論,要求提供警告信號、紅綠燈、行人專用道并加寬路面。街道看起來危險也許反而比較安全的這個論點,很難在爭論中堅持下去。
為什么看起來比較危險的事情實際上反而比較安全?有一些人肩負起解釋這個成效的挑戰(zhàn),特別是英國的研究員 [14] 愛里奧(Elliott)、馬可(McColl)和肯尼迪(Kennedy),他們提出了以下相關的認知機制(cognitive mechanisms):
復雜的環(huán)境會帶來較慢的車速,也許從認知機制的要點來說,這增加了認知負荷與感知風險。
自然路況平抑車速,如拱橋或彎道都能有效降低車速,同時這種方法也容易被駕駛者接受。應用自然路況平抑車速的原理仔細地設計,有可能得到類似效果。
強調環(huán)境的改變(例如公路與鄉(xiāng)鎮(zhèn)交界),會增強覺察性、降低速度,或兩者兼得。
阻隔遠方視野或打斷直路可以減速。
制造不確定性可以幫助減速。
多種方法綜合使用比單獨方法有效,不過可能比較容易引起視覺上的干擾,且成本可能較高。
路邊的活動(像路旁停車、行人或自行車道)可幫助減速。居家生活 [15] 中,跌倒和中毒是意外受傷和死亡的主要原因。為何不也同樣使用“逆向風險補償”概念?為何不讓危險的活動看起來更加危險?假設我們把浴缸和淋浴裝備設計得看起來更加濕滑(實際沒有那么厲害)?;蛘?,我們把樓梯設計得看起來比實際上更危險。我們也許把可能被吞下的東西設計得讓人望而生畏,比如說像毒藥。放大危險的可見性會減少意外事故的發(fā)生嗎?或許會。
如何把這個“逆向風險補償”概念應用到汽車設計上?如今,駕駛者徜徉于舒適之中,聽不到路面噪音,感受不到震動,與高溫無緣,享受著安逸與音樂,可以與乘客聊天,甚至是使用手機(事實上,研究結果顯示,開車時使用手機通話,即使是免提通話,其危險性和酒駕一樣 [16] )。這會讓駕駛者遠離外界狀況,失去對外界狀況的覺察。再加上日益發(fā)展的自動化技術,承擔了控制汽車的穩(wěn)定性、剎車、保持車道行駛等任務,更進一步讓駕駛者離開真實的駕駛操作。
不過,假設把駕駛者從車內舒適的環(huán)境移到車外,就像以前的馬車夫,要暴露于變化的天氣之中,遭遇風雨,欣賞美景,忍受路面的顛簸和噪音。很明顯,開車的人不會允許我們這樣對待他們。那么,該怎么做才能讓駕駛者不必忍受外界殘酷的環(huán)境,又能喚起對行車狀況的覺察?如今,依靠車載電腦、引擎和先進的機械系統(tǒng),我們不僅能控制一部車子的運作,而且能控制它給駕駛者什么樣的感覺。因此,我們可以更好地經由自然的方式使駕駛者覺察外界路況,無須用到那些需要加以解釋、辨認和遵守的信號。
設想一下,當你開車時,突然覺得方向盤松動,車子難以控制,這時你的感覺會怎樣?你難道不會更加警覺、更注意安全嗎?如果我們故意制造這種狀況會怎么樣?駕駛者會不會更小心?一些未來汽車的設計可能會這樣做。一步一步的,汽車也轉換到所謂的“電子駕駛”,即由電腦取代機械控制汽車。這是現(xiàn)代飛機的控制方法,很多汽車已經將油門和剎車交由電腦控制,信號會傳送給車上許多微處理器。有一天,方向盤也會由電子線路控制。它由電機或液壓動力系統(tǒng)提供反饋給駕駛者,感覺上就像駕駛者在旋轉方向盤,再由方向盤振動感覺到路況。當我們能做到這一點時,我們也可以模仿車輪打滑、劇烈振動,或是松弛、搖擺的方向盤等情形。智慧科技的妙處在于我們能夠提供精細、準確地控制,同時又能讓開車者覺得他們在控制松弛、搖擺的方向盤。
問題是,搖擺的方向盤可能使開車的人誤以為車子有什么問題。這不但可能給駕駛者錯誤的信息,也絕非汽車制造商所能接受。有一次我將這個問題與一家用型汽車制造商的工程師談論。他們尷尬地笑了,“我們?yōu)槭裁匆a一種有時會被認為運轉不正常的產品?”他們反問我。這是很好的看法。然而,我們不是讓汽車看起來更危險,而是讓使用者覺得環(huán)境更危險。
想象一個人在老舊的泥巴路上開車,陷入很深的車轍里,左右動彈不得。在這種狀況下,我們不會責怪汽車,只會抱怨路況不好。如果行駛在厚重泥濘的公路上,汽車無法靈活反應,只能慢騰騰地前行;或者在容易打滑的冰雪道路上,我們會小心翼翼地減速慢行,但仍然會抱怨汽車不給力;最后,如果行駛在干凈的新式高速公路上,視線所及所有車輛,汽車的反應靈巧敏捷,此刻,我們會認為這都是汽車的優(yōu)勢。
所有這些環(huán)境的變化理應對駕駛者的反應產生影響,但將其歸之于環(huán)境因素,而不是汽車本身。這樣自然會導向正確的行動:一些事情看起來越是危險,掌控的人就越小心。
為什么要這樣做?由于現(xiàn)代的汽車太舒適了。經過有效的減震和行駛控制系統(tǒng),還有汽車內飾降噪,減輕對路面振動的路感,使駕駛者失去了與外界環(huán)境的直接接觸。因此,只好靠人工增強從環(huán)境得來的信息,更好地讓駕駛者感受到路況。
請注意,我并非贊成把東西實際上設計得更危險。我的意思是通過適當?shù)姆答佇畔?,開車的人會更加小心安全地駕駛。當然,我們應該繼續(xù)真正提高車輛的安全性。多方證明,我們知道完全自動化的系統(tǒng)已經非常有效,像防滑剎車系統(tǒng),穩(wěn)定控制系統(tǒng),煙霧探測報警系統(tǒng)。騎車、玩滑板、滑雪時使用的頭盔以及機械加工時使用的防護罩等保護裝置,所有這些對安全都至關重要。然而,這些自動系統(tǒng)的有效性只限定在一定的范圍之內。如果駕駛者在第一時間更加小心安全地駕駛,當意外發(fā)生時,這些自動系統(tǒng)才發(fā)揮更有效的作用。
這些想法是有爭議性的,甚至連我自己也不十分確定其可行性。人的本性就是如此,有人偏偏要做與我的預測相反的事情,自以為是地忽視了路面的濕滑,“唉,路面真的沒有那么滑,這只是汽車想讓我慢下來。”但如果路面真的很滑呢?再說,你會買個故意嚇你的車子或工具嗎?這可不是好的營銷策略,而是個壞主意。
不過這種假設仍有其真實性?,F(xiàn)如今,我們生活得過于舒適,遠離外界固有的危險,還有因操作復雜且功率強大的機械而帶來的潛在危險。如果摩托車、汽車、機械設備和藥物看起來就如它們實際上那么危險,或許人們就會隨之改變自己的行為。當所有的東西都是防音、避震,而且防菌,我們就不會注意到真正的危險。這就是為什么我們需要把真實的危險狀況重現(xiàn)回來。
上一篇: 機器人將會有多種款式
下一篇: 沒有了